【黄河安澜】黄河古渡口的嬗变:从千亩荒山到
中新网洛阳9月18日电 (阚力)途经一段盘山公路,登高远眺,逾千亩的华洋科技生态园“入眼群山乔灌青”。从洛阳小浪底大坝沿黄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就在园区,与“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地王屋山隔河相望。
通过无人机俯拍,这里如同一幅山水画,在秋风中微微摇晃的花草,让这幅山水画“活”了起来,覆盖着绿植的“葫芦岛”,正在静静享受着碧绿河水拥簇,这让人觉得黄河在这里“名不符实”。
1947年,陈(赓)谢(富治)大军在荒坡古渡口强渡黄河拉开解放战争序幕。彼时腰系葫芦的解放军们渡过黄河后,把葫芦留在了渡口的荒坡上,后得名“葫芦岛”。
近日,中新网记者随“黄河安澜”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前往位于河南洛阳新安县的华洋生态科技园实地探访。经过十九年的变迁,这里已经成为融红色基因、绿色发展和黄河文化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母亲河畔的生态休闲农庄。
十九年前,30岁出头的冯华带着团队,在这里开始书写“拓荒牛”的故事。彼时,为了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华洋海事中心派出冯华等代表进驻荒坡渡口所在地新安县拴马村植树造林,并在此打造华洋生态科技园。
华洋生态科技园地处黄河全长4548公里处,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小浪底大坝和三门峡大坝之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在园区展厅里,几张老照片可以看出十九年前这里地质条件十分恶劣。
“大风一起,飞沙走砾,山上几乎没有树。”冯华告诉记者,园区九成土地都是黄矸石、白土和粘土,夹杂着鹅卵石层。
一开始,挖护林房地基,挖出成堆鹅卵石;抽槽挖穴,大部分都是黄砂矸。在林业专家看来,如此地质,想植树造林比登天还难,“光是挖树穴,铁锹折断、钢钎磨损都是常事。”
黄河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是关键。从一颗颗小树苗,一株株小花草种起,冯华和团队成员从全国各地挑选适宜的苗木花草,邀请知名林业专家对千亩区域绿化进行设计规划。
利用植被保持水土的同时,专家组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将园区划分为十二个造林区,提出逐年分步实施、穴状整地和抽槽整地结合的方案,以期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站在古渡口处,冯华回忆着荒坡嬗变的过往。说着,他手指向园区的最高处,“当时,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我们在海拔368米的山顶建造了一座400立方米的‘天池’,利用二级提灌将黄河水引到天池,保证了第一批的植树用水。”
他接着说,树种上选择了适宜生长的油松和侧柏,“油松和侧柏耐瘠薄,耐干旱。”
走到古渡口的“葫芦岛”,冯华指了指岛的方向说,十几年前岛上种植了三万多棵树,但与园区整体生态环境相比,效果不尽人意,水土保持效果不太理想。2019年以后,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冯华和团队决定对小岛进行再绿化再提升,新增了更多适应水土保持的苗木品种。
多年来,生态园持续不断组织社会力量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植树造林活动。截至2022年,累计种植120余种40多万株苗木,籽播造林20余吨,荒山造林成活率超过90%。
如今,这里已形成以山地常绿生态林、环山路景观林、水景园周边景观林、山坡山凹观花林、木本草本花卉园、“葫芦岛”生态经济型防护林、适令鲜果经济林和特用经济林相结合的生态体系。
生态好了,华洋人就开始考虑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以山养山,带动周边百姓脱贫致富。
据介绍,生态园先后建设护林房、会议中心、活动场馆等,开展会议、培训、拓展以及休闲等业务,以及保护母亲河的植树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经不通水电、沙石漫天、荒无人烟的偏僻荒山,如今已难掩其四季果香,引得山外人纷沓至来。
言至于此,冯华面露笑容说道,自2003年至今,生态园在当地累计用工30余万人次,用工直接支出和工资支出3000多万元,“老百姓富了,村风村貌也提高了。”
知命之年的冯华,满头青丝已成华发。千亩荒山四季常绿,变成了绿水青山。“华洋生态园‘红、黄、绿’(红色基因、黄河文化和绿色文明)融合发展,正在将这里转化成“”金山银山”,变成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祖母绿’。”冯华说。(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tbllop.com/news/token/news595.html